我国喜好和盛行上茶馆饮茶的城市有三:首推重庆,其次广州,再次长沙。重庆人坐茶馆装修是以饮茶为主,入座便“四海皆兄弟”,大摆其龙门阵;广州人却以点心为主,对饮茶质量不太讲究;长沙人坐茶馆却是两者并重,既要名茶又需美点,还要一点聆听弹词、评书之类的享受。
长沙茶馆历史悠久,起于何时,已无证可考。长沙种茶业的兴旺导致长沙茶馆业出现“一去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的兴旺景象,而伴随着这一景象而来的则是为人们品茶提供条件的茶馆。
1904年,长沙辟为商埠后,茶铺茶馆居全省之首。当时,长沙著名的茶馆有八角亭的大华斋、育婴街的新华楼、南正街的九如春、老照壁的徐松泉、道门口的德园、西牌楼的洞庭春、游击坪的半江楼、北正街的湘华斋等。1906年,长沙成立“湖南商务总会”,前往注册登记的大小茶馆、茶摊、茶担达200余家。这一时期,最有名的茶馆是天然台。天然台茶馆是石库门面,门顶枋安有一大招牌匾,上书“天然台”3个大金宇,两旁抱柱上配一副湖南督军谭延 写的楹联:“客来能解相如渴,火候闲评坡老诗。”茶柜架上陈设景泰蓝锡茶缸,缸上个个都标有一道名茶茶名,古香古色,优雅别致。但此类茶馆当时只为官府、富室的贵人服务,平民难以问津。
抗日战争后,长沙茶馆仍有百余家。这一时期的茶馆装修大都设备简陋,沿街设店,饮茶者多为附近居民。其中店堂宽敞,茶点俱佳,闻香止步,高朋满座的有道门口的德园、西牌楼的洞庭春、八角亭的大华斋和老照壁的徐松泉,号称长沙四大茶馆。这4家茶馆基本分布在四门繁华地段,客源各有偏重。如政界及教育界人士喜欢惠顾德园;工商界人士习惯聚集在大华斋;手艺工人喜欢到徐松泉交流技艺行情;行栈老板及上街先生、经纪人则爱到洞庭春相会。这4家茶馆不仅茶叶各有特色,点心也别有风味。如德园包子皮薄馅足,花色齐全;大华斋的脑髓卷透油松软,落口消溶;徐松泉的烧麦米糯油透,如食珍珠;洞庭春的油饼香甜松脆,油而不腻。
长沙人爱喝早茶,天刚蒙蒙亮就有茶客上门,8点钟进入高潮。店堂内此时茶客满座,谈笑风生,烟雾弥漫,声音嘈杂,但茶客们处在这种环境中,怡然自得,安之若泰。
长沙茶馆的摆设,大都是清一色的方桌板凳。桌上一把茶壶,4个杯子,也就是说泡一壶茶可供四客饮用,时间不限。独饮一壶或二三人对饮一壶均可。饮茶数杯后,即上点心,包子一碟4个,两糖两菜,以作早餐。也可另点其它点心,如卷子、烧麦等,还有特制锅饺、汤包、油饼和酥合等。
茶馆也是时代的缩影,它能反映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特征。旧社会乌七八糟,茶馆成为接待八方豪杰、四路好汉的议事厅。帮会开堂放镖,有时也借用茶馆。白色恐怖时,茶馆壁上常贴有“勿谈国事”的禁条。长沙茶馆有时是买卖场中的交易所,也是调解地方纠纷的集约地,另外还是袍歌大爷、插旗子的、摆码头的、流氓、地痞的聚所和高官显贵设“鸿门宴”之地。
解放后,长沙茶馆才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活动场所。此时的茶客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喝早茶后上班,或碰头谈生意,约8点钟后即离席而去;另一类为有闲人士,退休老人、休假和休业人员,以饮茶消磨时间。少则二三小时,多则四五小时。茶馆每壶茶一般要冲4道开水才变谈,所用茶叶系由各店自己配制,叫“混合茶”。其中既有毛尖,又有炒青,再加香片,还用茉莉、白兰等香花窖压。茶经开水一冲,异香扑鼻,味浓而不涩,饮之使人心旷神怡。
长沙人坐茶馆装修,不仅有香茶的诱惑,美点的享受,更为其乐无穷的是聊天和听书。茶客们各自走出小家庭,汇人大堂,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市井奇闻,社会万象,无所不谈,无所不论,真可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听书,听长沙弹词则是更美的享受,自然也是别有情趣。以茶馆为依托,形成了许多书场。其中以火宫殿书场最为有名。开始的曲艺演出主要在火神庙戏台前的空坪进行,各类艺人各占一角。后来就有说书、弹词艺人在火宫殿搭棚演出。1940年后设有3个书棚,可容纳听众200多人。大多数听众,手端一杯清茶,边听书,边品茗,好不惬意。经常坐棚说书的艺人有舒三和、唐仁芳、张友福等。所说书目大多为《水游》、《三侠五义》、《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等传统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