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设计

古建彩绘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建筑文化 > 古建彩绘

屋:朴素的明清古建筑群

作者:东方晨光  发布时间:2014-07-21 11:55:59

 “百岁太婆”的故居是七间中的一间,却因为没钱看管维护,屋里值钱的老东西或被村民变卖或被他人偷窃,着实破败得有些不成样子。只有透过堂屋里雕刻精致花纹的掉漆房梁,那原本面目模糊的历史存在,才在这已荒无人烟的古屋里逐渐拥有了它具象的轮廓。

 
太婆的后人们都已搬出这间祖屋,只有整齐码放的树枝干柴,和慵懒依靠在角落翻晒的番薯藤,才让人蓦然惊觉,哦!这里还有人们生活劳作的气息。
 
村里的七座明清古建筑,拥有最老年岁的那间并不是“百岁太婆”的,而是另一间沿溪而建的老房子。走过陡峭狭窄、已被野草掩盖的古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屋前颇大的道坦,同样,齐人高的荒草野蒿也是随处可见,厢房的一部分已经朽坏倒塌。“这是间明代的老房子。”这是朱靖的推测。原因有二,一是房内弧状横梁的空白处,刷着白灰,这是明代才会有的风格;二是木头的础石,清代的房子用的都是石头的础石。
 
尽管外面野草横生,厢房摇摇欲坠,令人惊奇的是,这间房里没人居住打理的主厅堂从来不结蜘蛛网,而且明亮通敞,通风良好。同行的村支部副书记程爱莲惋惜地摇摇头,若不是厢房房顶的瓦片碎了不少,也不至于风吹雨淋,让厢房的木梯子、木楼板都腐烂了。
 
此间的主人据说曾是位武生,前面的道坦就是演武场。在早些年,一到晚上,村子里还有好些后生在这间房门前的道坦上练拳,传承古人遗风,朱靖说,他小时候也练过。
 
而事实上,朱川村自古以来就有习武重教的习俗,村里的朱达光老人还牢记着明末时传下的先祖的训诫,“习文知书明理,习武保家卫国。”朱川村历朝都有文武生员,孩童十岁后在课业外都要集到村里的演武场习武举力。
 
除了习武,重视教育更是朱川村延续至今的一个传统。十几年前,村里还保留着古时延承的“执笔礼”:凡是到了读书年纪的孩子,都要先到祠堂接受先生们的训诫,并学习《弟子规》等。
 
以前,村里还有十多亩“先生田”,那是为了教育学生,特开辟的田地以供养教书先生和学生的。
 
村里曾经的私塾就建在山势较高的地方,向下望几乎可以俯瞰全村,这足以证明教育在朱川人心中的地位。弃用的老私塾旁是一条新浇筑的水泥山路,朱靖指着山路方向的两座山头,“这东西两座山就叫狮子头山,这么多年来是它们守着村落。”
 
再向上便是大片大片的竹林,高大的毛竹只能仰望,风从竹林间穿梭而过,便也沾染了竹子的鲜活和灵气,让人一坐下就舍不得走。以一种仰望的姿态敬畏自然,或许这正是几百年朱川村默默遵循的生存之道。在朱靖下一步的乡村规划中,这里将会建成一座森林毛竹主题公园,游人们在这里可以习水、挖笋、乘凉、休憩。
 
因为地理位置的偏远让这个百年村落至今藏匿在文成的重重群山间。这个森林面积达到全村总面积一半以上的古村因为与外界的沟通不便,也没有肥沃广袤的土地发展产业化农业,直至今年还是低收入集中村,全村百分之七十的收入来源于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也许正因为这样,它更像是深山里的隐者,不知繁华,不问世事,不知归路。
 
“我就是不想过城市里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才回来的。”朱靖说。他曾在北京拥有过一份优渥的工作,也曾是坐在都市办公室里的白领,远离土地,不问乡村。然而,再丰足的物质条件也给不了灵魂自由,太耀眼的城市不适合看星星。
 
在这里,时光,既是轻盈的,可以随手折叠带走的一张树叶,也是宗祠外沉重的牌坊石,不愿挪动,镌刻历史。
上一篇:中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需要理念革命
下一篇:降慕云为何意?